浙江大学2026年信息+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博士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招生简章

2025-08-05 15:59点击次数:93

浙江大学2026年信息+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博士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招生简章

2025年度博士招生考试已基本结束,目前部分院校已进入复试或拟录取阶段,接下来华慧考博老师将持续为大家更新2026年博士招生考试折最新情况。请大家即时关注华慧考博网(www.hhkaobo.com)老师为大家更新2026年国内各院校的博士招生信息及备考经验指南!

欢迎广大考生关注华慧考博微信公众号(huahuib2c),华慧考博频道或者咨询华慧考博官方电话(QQ同步)4006224468,入群确认信息请填写(华慧考博咨询老师)加入群以后,请务必修改你的群名片为你的姓名。谢谢配合!

相关阅读:浙江大学2026年工学+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博士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招生简章

浙江大学2026年信息+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博士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招生简章

一、项目特点

“信息+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心 2026 年以“信息+AI”、“信息+医药”、“信息+文理”等“信息+”为重点招生方向,探索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支撑、导师团队合作指导的交叉学科培养模式,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二、招生目录

浙江大学2026年信息+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博士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招生简章

浙江大学2026年信息+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博士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招生简章

 

三、招生规模

每位主导师限招 1 名,本中心共招收 11 名。

四、招生办法

专项计划招生采用“申请-考核”制。

五、招生对象

根据多学科交叉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特点,专项计划原则上招收直接攻博生和硕博连读生。

六、奖励办法

1.多学科交叉培养博士研究生在完成归属学科培养方案的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要求的基础上,直接攻博生完成所交叉学科 5 门及以上专业课程,硕博连读生完成所交叉学科 3 门及以上专业课程,可申请所交叉学科的课程辅修证书。

2.多学科交叉培养博士研究生达到学位授予要求的授予相应学科的博士学位,如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可向研究生院申请交叉培养荣誉证书。

3.多学科交叉培养博士研究生在申请浙江大学学术新星计划项目、赴国(境)外大学或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或短期学术交流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或优先资助。

七、导师简介及联系方式

Ø马耀光(主导师),浙江大学长聘副教授、国家优青(2022)、国家青千(2017)。光电工程研究所书记、副所长。浙江省光学学会理事、常务副秘书长,长期致力于研究介观尺度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与相关效应。团队研究领域涉及多学科交叉,涵盖科学探索、工程应用等多个方面。近年来在包括Science,PRL,eLight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50余篇高影响力学术论文,多篇为ESI高被引论文,单篇最高引用超过1900次。2017年、2021年在Science杂志分别发表两篇关于随机结构超材料的工作。并入选英国物理协会评选“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2017”、“2021年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国家科技部评选的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候选进展。

柏浩(合作导师),浙江大学长聘教授、国家杰青(2024)。曾荣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2015 年起,柏浩教授先后担任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仿生智能材料、仿生轻质高强复合结构材料和仿生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等。他的研究团队在仿生智能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多次在 Nature、Nature Material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 和 Advanced Materials 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封面文章,引用次数超过000次。

杨旸(合作导师),浙江大学长聘教授、国家杰青(2023),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2016),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2017-2022,纳米科技专项),是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交叉科学领域)及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物理学领域)。近5年主要围绕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物理机制,新型X 射线探测材料与探测器结构,高灵敏、高分辨、多能谱X 射线成像系统与算法这一条主线,利用多学科知识背景开展交叉科学研究,独立工作以来,成果陆续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刊物上,相关工作被提名2022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奖(基础研究类),被Nature photonics、Matter (Cell press)等期刊专题亮点报道,累计引用20000余次。

联系方式:mayaoguang@zju.edu.cn(马耀光)

Ø 郭敏(主导师),“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光学成像研究,致力于新型活体成像和计算成像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推广。

截至目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 Nature Methods 、 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Optica 等期刊发表系列论文,授权中国或美国专利 5 项,所研发的技术被全球超过 30 多个实验室采用;担任《中国激光》青年编委,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Methods 等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主持国家基金委优青项目(海外)、面上项目,参与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项目、浙江省“尖兵”项目、浙江省创新群体项目。获得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二等奖、显微技术创新奖、美国国立生物医学成像与生物工程研究所 Xiuwen Wang 纪念奖。

刘华锋(合作导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与日本滨松光子学联合实验室(ZJU-Hamamatsu)主任,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影像及智能图像算法研究。

主持科技部 973 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项目、面上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浙江省“尖兵领雁”项目等;发表高水平论文 150 多篇,包括 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Methods、Nature Communications 、 PNAS 、 Optica 、 Medical Image Analysis 、 IEEE 汇刊、MICCAI/IPMI/ICCV/CVPR 顶尖会议等,获国际学术奖项 5 次。

胡红杰(合作导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15 年至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放射科主任。2011 年至今任浙江大学医学部医学影像学教学委员会主任,2006 年至今任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三系医学影像学教研室副主任,同时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放射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消化介入协作组成员,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兼介入学组副组长,浙江省医师协会放射学分会会长,浙江省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抗癌协会浙江分会肿瘤介入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迄今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多次获浙江省政府科技奖,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

联系方式:guom@zju.edu.cn(郭敏)

Ø 邱建荣(主导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信息学部副主任,主要从事超快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其应用研究,在 Science、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等发表论文。在曾获德国 Abbe 基金 Otto-Schott 研究奖,美国陶瓷学会 Morey 奖等。美国光学学会和美国陶瓷学会 Fellow。

周民(合作导师),国家特聘专家(青年),恶行肿瘤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发的激光响应抗感染纳米眼用凝胶药物已开展临床试验。在 Nature Commun.、Sci. Adv.、Adv. Mater.、NanoToday、BioMater.等发表系列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邓人仁(合作导师),国家特聘专家(青年),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助理,主要从事稀土掺杂光功能纳米材料和其他结构组元进行复合构筑的机理和应探索。以一作/通讯作者身份在 Nature、Nature Nanotechnol.、Nature Mater.等发表论文。

获国际固体激发态动力学委员会颁发 Sturge Prize。

联系方式:qjr@zju.edu.cn(邱建荣)

Ø 詹启伟(主导师),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负责人、国家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国家优青。

詹老师的本、硕、博、博后跨越四个不同一级学科:美国杜克大学(US News: 综排美国第六)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硕士,中国科大地球物理系学士,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计算数学杰出博后(CWUR:计算数学排名世界第一)。围绕多物理先进计算、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三维重建(3D CV)等基础理论,借助超级计算机/GPU,应用于超视觉数字孪生、集成芯片多场设计、CAD/CAE 工业软件研发等领域。近年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贡献大会主旨报告 4 次。

陈建军(合作导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导,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计算空气动力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仿真学会计算机辅助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自主研发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网格生成软件与带动边界流场计算软件,应用于多个行业标杆企业。获省部级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 项,中国航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获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

赖俊(合作导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数学交叉研究中心战略发展委员会成员。在数学知名期刊 SIAM 系列、ACHA、Math Comp、Inverse Problems 等发表文章多篇。2019 年获十一届全国反问题年会“优秀青年学术奖”,2023 年第十三届全国计算数学年会大会特邀报告人,2024 年获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应用数学青年科技奖,并担任第十一届中国数学会计算数学分会理事。

联系方式:qwzhan@zju.edu.cn(詹启伟)

Ø 王越(主导师),教授,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近五年来以通讯作者发表 Science Robotics、Nature Communication、IJRR、TPAMI、TRO、IJCV 等期刊论文 30 多篇,发表RSS、ICRA、IROS 等领域顶会 30 多篇,论文入选 ESI 高被引,获 ICRA 最佳视觉论文,IROS 最佳设计论文提名等论文奖 5 次,入选年度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榜单。担任期刊 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 编委、ICRA/IROS 编委、IROS25 本地安排主席、ARTS25 大会主席等。获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创新奖二等奖(排名 1)等。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

胡坚(合作导师),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心胸外科学位点负责人,浙江省肺部肿瘤诊治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医学重点创新学科-肺移植学科负责人,十三五浙江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肺癌创新性中西医结合诊治学学科负责人。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含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 1 项,浙江省重大与高发疾病重大专项基金 1 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2 项。发表论文 16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90 余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及三等奖。专利授权 5 项。

联系方式:ywang24@zju.edu.cn(王越)

Ø 杨秦敏(主导师),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与能源互联网、智能控制与优化等方向的研究工作。教育部长江学者。近五年主持 20 余项国家级项目/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面上,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子课题,工信部智能制造、链主课题,千万级横向等项目。

已发表论文 100 余篇,论文引用超过 6000 余次,出版英文著作章节 3 项,获得美国专利 5项,中国发明专利 50 余项。现为国际组织 IEEE 高级会员、ASME、APNNS 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 ADPRL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 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等多本国内外期刊编委,以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立忠(合作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土力学、海洋岩土工程。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海洋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海洋土木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海洋岩土工程与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获得者,国际海洋岩土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TC209, ISSMGE)。负责建成国内首艘浮式海洋科学试验平台“华家池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等 20 余项。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滨海地下空间开发、浅层气灾变控制、近海风能开发、深水油气开采、远海岛礁建设等工程领域,获省部级一等、二等奖励 6 项。主编参编教材、著作 5 本。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 2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 45 项。

洪义(合作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土力学和海上风电岩土工程。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项、浙江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项目子课题等项目,主持重大工程项目 6 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80 余篇,被 45 个国家和地区学者(含 20 名国内外院士)引用900 余次,ESI 高被引论文 2 篇。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 2 项,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 1 项。担任《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特刊主编 4 次。获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ISSMGE)四年一届杰出岩土工程青年奖,是首位获奖华人青年;入选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获省科技进步奖 3 项。

联系方式:qmyang@zju.edu.cn(杨秦敏)

Ø 陆豪健(主导师),浙江大学控制学院研究员、口腔医学院兼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担任全国微机电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医工装备分会委员会委员。在 Sci Rob、Nat Com、IJRR、TRO 等重要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1 本。获 2022 IEEE￾RCAR、2023 IEEE/RSJ-IROS 最佳论文奖提名、2023 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2024 Wiley 中国开放科学高贡献作者奖等。任 2022 至 2025 IEEE-ICRA 会议副编辑、2023 至 2025 IEEE/RSJ-IROS 会议副编辑、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期刊副编辑、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 期刊编辑、Scientific Reports 期刊副编辑、Med-X 期刊青年编辑等。

俞计成(合作导师),浙江大学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省代谢疾病新药智创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共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作为通讯/第一作者(含共同)在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 等期刊发表论文 30 余篇。主持了“四大慢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海外)项目、面上项目、浙江省杰出青年项目等。任中国药学会药剂专委会青年委员,Journal of Functional Biomaterials 杂志编委、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Exploration 杂志青年编委等。

联系方式:luhaojian@zju.edu.cn(陆豪健)

Ø 况琨(主导师),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工智能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因果推理、因果可信学习和智慧司法。在 Cell Patterns,TPAMI,TKDE,ICML,NeurIPS,KDD 等相关领域顶级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曾获 ACM SIGAI 中国新星奖,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郑春燕(合作导师),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博导,浙江立法研究院、浙江大学立法研究院院长,现任本科生院教学研究处处长。浙江省委法律顾问,入选国家万人青年拔尖计划、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第四届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法学专家,首届之江青年学者,浙江省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于《Law & Society Review》及《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权威、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个人专著《现代行政中的裁量及其规制》获第五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唯一一等奖,并获教育部高校科研青年成果奖。近年来的主攻方向为新行政法学,尤其关注现代行政中的裁量规制与合作行政,以及大数据时代的立法学与行政法学变革。

廖备水(合作导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逻辑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生导师,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兼聘教授,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兼聘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驱动的逻辑学研究”首席专家,长期从事逻辑、认知和人工智能的文理交叉研究。已出版专著 3 本、国际会议论文集 7 本,在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Journal of Logic and Computation、IJCAI、KR、COMMA、LORI、《中国社会科学》、《软件学报》、《学术月刊》等逻辑学和人工智能方向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英文专著 Efficient Computation of Argumentation Semantics 获“浙江省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联系方式:kunkuang@zju.edu.cn(况琨)

Ø 冯结青(主导师),浙江大学 CAD&CG 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 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应用数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系,获博士学位。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图形学和光热太阳能仿真与优化等研究。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际学术会议 CASA 2014 和 CAD/Graphics 2019 最佳论文奖、Pacific Graphics 2024 最佳论文提名等,指导研究生四次获得 CCF CAD&CG 优秀学生论文奖;2010 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担任《图学学报》副主编、《Visual Computing for Industry, Biomedicine, and Art》(Springer)编委、《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编委、《计算机科学》编委、CCF 虚拟现实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和中国图学会理事等。

钟崴(合作导师),浙江大学教授、博导;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基础交叉创新中心主任、热动所副所长;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智慧能源项目首席。主要从事热能工程与信息技术交叉领域理论研究、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调控、智慧电厂等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担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热力与燃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镇供热协会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区域供热》杂志编委等。近 5 年,牵头承担 3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6 项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以第 1 或第 2 完成人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等 7 项省部级奖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 19 篇,授权发明专利55 项,以第 1 或第 2 作者主编 3 本专著。

黄文君(合作导师),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控技术/浙江可胜太阳能战略顾问,曾任浙江可胜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总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2016 年入选“浙江省 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2017 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从事自动控制系统、智能制造等方向关键装备、软件的研究与开发,主持研制的集散控制系统、安全仪表系统等重大装备成功应用于大型炼油、化工、能源等领域。近年来,先后主持了 5 项国家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 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联系方式:jqfeng@cad.zju.edu.cn(冯结青)

Ø Hyeon Jeong Lee(李炫祯)(主导师),浙江大学生仪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 35 人亚太区、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2022 年 Optica 光学大使(Optica Ambassador)。生于韩国首尔,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之后在美国波士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 年起受聘于浙江大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浙江省重点项目。研究主要聚焦于生物光子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致力于实现亚细胞水平的功能成像与调控,进而解析生命的分子机制。近几年在 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Photonics、Angewandte Chemie 等期刊发表多篇 SCI 论文,撰写国际学术专著 3 章节,多项研究成果被选为编辑推荐、封面文章及年度最佳论文。现任 Optica Molecular Probes and Nanobio-Optics分会主席,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生物学分会青年理事,中国光学学会青年理事。

俞梦飞(合作导师),浙江大学研究员、教授。主要从事颅颌面组织发育与再生研究,获科技部重点研发、国基金重点等国家、省级项目 14 项,入选国家优青、省杰青及延续。在 Cell(2021),Nature Protocols(2025),Nature Communications(2024),Science Advances(2024)等具有高影响力的国际期刊发表 100 余篇(封面文章 8 篇),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15项授权、转让 4 项(国际专利 1 项)。获树兰医学青年奖、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全国青年医务人员实践创新竞赛一等奖等。

张德龙(合作导师),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美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2009 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普渡大学和波士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 年全职加入浙江大学。主要从事分子光谱和生物成像交叉研究。以通讯作者在 Nature Photonics 等期刊发表论文 25 篇,总发表论文 48 篇(其中 2 篇入选 ESI 高被引),h-index 28。授权发明专利 8 项。荣获 Microscopy Today 创新奖、国际光学与光子学会(SPIE) Community Champion 等荣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组织和主持多个国际会议分会场,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独立审稿人。

联系方式:hjlee@zju.edu.cn(Hyeon Jeong Lee)

Ø 金洲(主导师),浙江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计算机学会集成电路设计专委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高性能求解器、设计制造一体化仿真,在 DAC、ICCAD、TCAD 等领域顶级会议期刊发表论文 70 余篇,担任《Integration the VLSI Journal》编委,TCAD、TODAES 等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人,SC、DAC 等国际顶会技术委员会委员。曾获 SC'23 最佳论文奖、SC'24 最佳论文奖提名、EDA2 青年科技奖、ISEDA'23 荣誉论文奖、IEEJ 九州支部长奖、入选首都前沿科技成果、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主持国自然青年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重点研发子课题及华为海思、华大九天等头部企业横向课题二十余项,成果应用在国产 EDA 商业软件中。受邀在国际顶会 ICCAD 上做 Tutorial 报告,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宣传主席、出版主席等。

吴振华(合作导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量子物态与器件研究中心常凯院士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纳米电子学及应用。包括纳米尺度晶体管中载流子输运特性研究,自旋/能谷电子学量子器件设计,MachineLearning+TCAD 仿真计算方法与集成应用等。已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IEEE EDL/TED, PRL/PRB/PRApplied, APL/JAP 等)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 80 余篇,ESI 高引论文 2 篇。发表会议论文 30 余篇,其中半导体器件领域知名会议 IEDM 论文 7 篇,VLSI 会议论文 3 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30 余项,美国发明专利 4项。论文被引数 4000 余次,H 因子 30,入选爱思唯尔全球前 2%高被引学者榜单(2024 年度)。几项主要研究成果被著名研究机构、公司的学者跟踪引用,并且与多家国内外企业开展产业合作开发,建立了良好产学研合作关系。

联系方式:z.jin@zju.edu.cn(金洲)

附件下载:浙江大学2026年信息+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博士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招生简章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辅导课程
考博精品辅导课程 课程简介 课时 学习费用 免费试听 立即报名
考博英语VIP通关班 全程1对1专家辅导、报名即签协议、赠送全套复习资料 200课时 5980元
考博英语协议通关班 所有的专项;名师课程,详细讲解专项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200课时 3980元
考博英语系统全程班 所有专项+冲刺班课程 名师授课 随报随学 200课时 1880元
医学VIP通关班 全程1对1专家辅导、报名即签协议、赠送全套复习资料 200课时 5980元
医学系统全程班 医学统考所有专项+冲刺班、详细讲解各专项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200课时 1880元
考博英语真题班 10年跟踪研究真题、呕心沥血之作、北大 清华 中科院 社科院 医学 复旦 华科 湖北联考 30课时 780元
首页 关于华慧 联系我们 支付方式

服务热线:400-622-4468  北京华慧东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5

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东关村良乡东路1号-15  www.b2cedu.com  京ICP备0902137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647号